只有河南-麦田中的真修实炼-2025年07月29日-黄昊-每日一句

今天早晨,和Julia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李家村剧场,沉浸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片段。目睹村中长者,为留存最后的口粮种子,延续血脉香火,毅然集体走向生命的终点,一幕幕的画面让我内心非常震撼。

一、穿透历史的体证:从“看”到“在”

起初,我以为自己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当老人们决绝的背影定格,仿佛我也置身于那刺骨的严寒与噬骨的饥饿中,成为那颤抖着交出最后一口粮的老者,或是那眼睁睁看着至亲赴死却无力回天的后生。这份“代入”,并非沉溺苦难,而是让那份为“大义”而做出的生死抉择,从书本记载的平面故事,立体地烙印为一次生命的“体证”,它变得如此真实可触,那份舍生取义的能量,是人心对真善美与大义的至纯追寻,是扮演“上天公务员”的极致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二、“君子固穷”的千年回响:心性之光的同构

古往今来的圣人们和厚德之人,都是在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李家村这一群人,就是在坚守道义,做难而正确的事。此情此景,瞬间将我拉回孔子困于陈蔡的绝境。粮尽援绝,弟子病倒,孔子却弦歌不辍。子路愤懑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时空流转,情境迥异,李家村老人们的抉择,与孔子的“弦歌不辍”,竟如此深刻地“同构”了!它们共同照亮了一个核心:在“穷”(极端困境)这块试金石下,灵魂的成色才真正显现。“固穷”——在困厄中坚守正道、择善固执,正是君子与凡圣共通的脊梁。这光芒穿透千年,叩问着我:在人生或大或小的“困局”中,我能否持守这份“固”的定力与清醒?

三、菩萨视角的淬炼:穿透恐惧,拥抱必然

观剧时,我自然带入“菩萨视角”自问:若是菩萨在此境,当如何行?菩萨的“看透生死”,并非冷漠超然,而是穿透了“小我”对消亡的深深恐惧幻象,洞悉生命流转的本质(灵魂观/因果观)。在此清明觉知的基石上,生起的恰是那份为更大福祉而行动的、无有挂碍的“大悲”。 因此,抉择的“难”,不在于权衡利弊,而在于穿透恐惧后的那份必然承担。李家村老人,正是在凡尘中悲壮地示现了这种穿透恐惧后的必然行动。这视角淬炼着我:在每日遭遇的“小困小难”中(得失、焦虑、委屈),我能否以些许“看透”的智慧(觉知得失虚妄),生起更纯粹的利他心行(慈悲行动)?

四、历史长河的镜鉴:当下即是修炼

这次来只有河南,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开启,就是当下的我们,可能距离我们时代太近,身在其中而有所得失,难辨真假,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高维度的视角去复盘审视,一帧帧善恶抉择时的逐帧回放,一次次朝代更替的血雨腥风,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周而复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能看透每个时代,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以及在这些独一无二的背后,千人千面演绎出的何其相似的人性善恶。

今天所看到的过去,都在强烈昭示: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当下”心念与行为的累积显化。我们并非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而是在每一个鲜活的“此刻”,共同编织着未来的“历史”。*跳出线性时间的桎梏,我骤然感受到“当下”那沉甸甸的创造之力——李家村老人的舍身是他们的“当下”,孔子的弦歌是他的“当下”,而我此刻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亦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并参与塑造未来的“历史”。

五、麦田的隐喻:心田的耕耘与文明的丰碑

而这一切,都会回归到我们身上,时代的发展滚滚向前,我们看似是渺小且无力的,但就像李十八决定违反组织命令打开粮仓大门,将村民们“生”的种子播撒出去,即使他内心明了,对他个人是“死”的结局,但依旧愿意去当仁不让的舍身取义,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坚守,而村民们也被这种能量所感动和影响,一个个小小的我们,燃起的星星之火,就有燎原之势,一份份文明的示现,就是种下了一颗颗种子,一份份希望,等待金黄色的麦田成熟之际,等待文明的一代代传承与演绎。

离场时,心中萦绕着那象征希望的金色麦田。它不仅是未来物质丰饶的图景,更深地,它是我心中关于“心性成熟”与“文明传承”的演绎,每一次对正道的坚守(固穷),每一刻穿透小我恐惧的觉知(悲智),每一个善念利他的行动(慈悲),都是在心田里,也是在文明的土壤中,种下一颗饱满的种子。“成熟之际”,并非等待某个遥远的终点,而是当我们的心灵在世事淬炼中,能如黄金般纯净坚韧,如麦穗般谦卑饱满,于每一个当下都活出那份“固穷”的定力与“大悲”的担当。这份内在的丰收,与文明的代代传承演绎,本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生命最壮丽的图景。

“只有河南”这次的学习,是一次深刻的内在求索,不仅让我在物质富足的当下,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当下,它更让我在历史的厚重幕布上,清晰照见了那穿越时空而不灭的人性光辉——“君子固穷”的卓然风骨;也让我在圣贤与凡人的身影重叠处,触摸到穿越恐惧与生死的使命与担当,更重要的觉醒是:历史不在他处,修炼就在当下。愿铭记这份震撼与体悟,于每一个平凡亦珍贵的“此刻”,回归自我,借事炼性,。静待那内在心性与人类文明共同滋养的金色麦田,在自性的照耀下,生生不息,岁稔年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