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熵增、森林与觉醒的团队:一场关于「对抗」与「共生」的深夜独白-2025年06月22日-黄昊

前两天和伙伴聊到企业和团队内部要控制熵增,要“反人性”的去制止能量从可用到不可用的消耗,制止事物从有序到无序的发展,当下心中有一个问号,在一个心性升级的团队,达成一个平台成就一群人的目标,团队是否目标一定是要克服熵增?这是一种和自然规律的对抗么? 古圣先贤怎么想,大自然是如何管理他的团队的?比如上天如何管理一片森林? 也是在用力对抗熵增么? 就和AI聊了这个话题。

熵增、森林与觉醒的团队:一场关于「对抗」与「共生」的深夜独白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定律,需要澄清一个常见误解: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孤立系统,但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指出开放系统可以通过负熵流建立秩序这让我想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当管理者试图对抗熵增时,可能本身就是系统混乱的一部分。熵增揭示的是封闭系统中能量自发耗散的趋势,而非宇宙的全部真相。关键在于“封闭系统”这一前提:生命体(细胞、森林、人类团队)本质是开放系统,通过持续吸收外部能量(阳光/食物/信息)对抗熵增。佛家“成住坏空”:熵增对应“坏空”阶段,而“成住”蕴含创生之力,本质是能量的流转。熵增迫使系统开放以延续生命,恰似“烦恼即菩提”——混乱催生觉醒。

熵增是宇宙呼吸的“呼”,创生是“吸”,两者本是一体。

古圣先贤的视角确实不同。老子”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像水一样顺应规律;庄子说的”天籁”就是万物自组织的和谐。禅宗的”青山不碍白云飞”更是超越对抗的智慧。《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熵增是“物壮则老”的必然,但“道”通过循环重生(谷神不死)实现平衡。这些和现代复杂性科学惊人地相通:森林不需要对抗熵增,因为树木的光合作用本质是利用太阳能制造负熵。

(一)熵增:那场我们误解的「宇宙叛乱」

曾几何时,我把熵增视为公司最大的敌人。仿佛混乱是道德缺陷,秩序是管理勋章。直到读到一片森林的故事——雷火席卷后的焦土上,焦黑的树干渗出树脂清香,地底种子因高温裂开硬壳。原来森林从未「管理」熵增,它只是将燃烧转化为重生的仪式。

硅谷的「失败博物馆」案例突然闪过脑海。 当工程师们将漏洞百出的初代系统代码裱进相框挂在走廊,技术熵增(错误)没有消失,却成了滋养集体智慧的腐殖质。接纳熵增的本质,是承认系统如生命体般需要「呼吸」——僵化是呼出最后一口气,混乱却是深吸新氧的前奏。

(二)天道「管理」森林的隐喻:不执斧钺,只掌晨昏

我们总在追问如何控制熵增,却忘了森林的枝桠间从未悬挂过KPI看板,上天作为最智慧的管理者,如何管理一片森林?上天做的不过是:允许阳光穿透阴霾,让雨水浸润枯荣,予风传播种子,以四季轮转定义生死周期。当枯叶被微生物分解,当倒木成为蚁穴的宫殿,熵增在更大的循环中成为负熵的燃料。

(三)心性升级:在熵增烈焰中淬炼「金身」

庄子「薪尽火传」的寓言。燃烧的木材(旧结构熵增消亡)与跃动的火焰(新精神负熵传递)本是一体。心性升级的团队如同森林中的「耐火植物」——不执着于不被焚毁,而修炼在灰烬中萌发的能力。 每一次沟通崩溃、每一次创新失败,都是上天递来的燧石:敲打它,点燃的是照亮认知盲区的火把。

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森林」

那个曾困扰我的问题,答案逐渐清晰:个人或团队的管理者的最高使命,不是对抗熵增,而是让团队成为「宇宙呼吸」的通道。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

  1. 做阳光:以清晰的使命(Mission)、穿透迷茫阴云,自己活成一道光,示现欢喜和自在的能量;
  2. 化春雨:让真诚反馈流动成滋养心灵的溪流,关心和关照;
  3. 容野火:将每一次崩溃视为森林自我更新的神圣仪式,通过复盘进行反思,杂一次次复盘中,解构自己,重构自己,提升自己。

此刻望向窗外,我能闻到雨后森林的气息——那里没有永存的参天巨树,却有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因为真正的永恒,不在抗拒消散,而在融入呼吸。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