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明一居士

非常神奇的一本书,记录了六祖的一生历程,第一便读因为是借来的书(2021.6.18),没有记笔记,随后又买了一本,再读了一遍,感叹其中的禅机,敬畏六祖母亲的伟大,也看到了六祖一点一滴通过不断的精进最终悟道!

读书笔记:


P35

慧能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久久不能忘怀,我一个小孩子,如何能抱起一根大人都搬不动的房梁?而且还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将他猛然扔到了路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负责推石头,上天负责真正挪动石头

P36

慧能从来不会因此分心,他已进入山林,便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P38

在这即将葬身虎口的时刻,慧能依然呆呆地坐在那儿,毫无动静,”我坐在这里想事情呢“慧能十分平静的说,”对,就是因为心不在寅,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灭!“

P47

慧能不禁哈哈大笑:”我以为你俩真的拾到金子了呢,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啊!“,事情并未发生,发生变化的,是人的心情。

P51

正是由于人类对动物的伤害,才导致了他们或者远远躲开,或者凶狠地反抗,人无伤虎之心,虎无害人之意;

P54

早有古人说道:自从混沌初开,人类启蒙,圣人便立了三教。太上老君创立了道教,佛祖释迦摩尼开设了佛教,孔老夫子的门庭形成了儒教。

P58

容易折断的地方,才需要加强保护,有节之处虽然意味着木质坚硬,但越硬的地方越不卡斧头,越硬的地方木质越脆,越容易折断。哎,人的思维,常常困顿与惯性的怪圈而不肯自拔。

P68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建立起严密的戒律,那么,外界的各种风潮,很难吹动他的心灵的平静。心,在这种情况下,是有直觉的,灵感的,所以格外神奇。

P7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P74

老人家,你与我不过萍水相逢,就如此慷慨解囊资助一个素味平生的后生,从您身上,我看到了学佛者的心胸,您放心,我一定效仿古人,刻苦修行,以此报答您的成全之德。

【我们要示现好,让他人寻光而来。】

P89

佛教所说的戒,就像密密的树林,有了它的阻隔,外面的风就吹不进来。有了这个保护,我们的心恰似森林中幽静的深潭,时时处在睡眠波浪补齐、水中沉渣不泛的安静状态。这就是定,在这种定的状态下,不但水质清澈通透,水中之物一览无余,而且睡眠平滑如镜,可以照天照地,天上风云变幻,空中飞鸟掠过,地上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它的慧眼。这就是由定所生出的慧,这种慧,不是聪明,不是知识,而是人最根本的大智慧!

P90

”佛法的真谛,就像美妙的花香,也像动听的流水;而文字,就犹如你们指给我看的手指,手指能指出花香与流水的所在,但你们的手指本身,并不是馨香的山花,也不是动听的溪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不能对经文产生执着,“

P94

禅离不开修,而修离不开定,是啊,不经过思维修,静律,如何使自己纷飞杂乱的心沉静下来?心不清净,如何显发智慧的光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明德呢?首先得做到“止”,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身心安定下来之后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静”,心静之后才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静虑,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禅定,并不仅仅在于静坐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地劳动,就是禅定。

【在凡业中修禅定,there is never nothing going on】

P108

别下死力气,要注意休息,身体虽然亦是虚幻的东西,但我们要借假修真 ,所以,也别太辛苦。

P109

神秀师兄知道自己在吃苦,所以心里就很苦。而我觉得干活就是干活,干活是一种生活需要。所以心里就很享受,自然也就很快乐。

“你能领悟心的主观性,充分调动心的妙用,真的很不错了”

【你的解释→你的世界】

P110

弘忍大师摆好一截原木,说事也说禅:“看准契机,单刀直入,无明结为之顿开!”

禅,无时无在,无处不在啊!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灵明不昧的禅心,时时刻刻去体验,去领会,

P111

慧能一颗开了窍的心,灵动空明,慧光湛然,所以,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己身体太轻,不足以将碓锤压下来,所以效率低下。于是他从山上找到一块大石头,捆绑在自己的腰间,以增加重量。

【看到问题的本质,修禅同样可以帮助日常工作、生活变得更好】

P116

慧能这种忍辱负重、宽以待人、恭谦和合的品德,并没有换得众人的尊重。或许是他们觉得慧能软弱可欺,想尽一切办法戏弄慧能,力图将他及对出寺门。慧能一律付之一笑,从不计较。

P117

一次弘忍大师考察大家的劳动情况,堆放里的两个行者见慧能的菜长得格外好,变抢先一步,摘了个精光,哪两个送菜来的弟子面呈得意之色,而慧能虽然两手空空如也,却也不恼不怒,不骄不躁,安然自在,泰然自若。弘忍大师知道慧能心中并不计价,所以也就没有说破

【比较心,慧能知道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大师面前显摆,去争得荣誉,展示功绩,而是种菜的过程,虽然他们拿走了自己的结果,但重要的是自己种菜的过程中锻炼了心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是谁的也不重要了,甚至当下可能还是在锻炼慧能,是否能够克制住自己的那颗假我的比较心,去争夺看起来的公平,其实是无意义的低维度的纠缠】

P121

所作偈子,要从自性中流出,费心思量是不中用的。因为珍重认识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就能显示出来。它是自然而然的显发,不是可以的雕琢,寻求。

P129

“好啦,你去给我泡杯茶,我再启发启发你”

“太心急了,茶尚未泡好哇!,佛道的求得,必须当下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彻见自己的自性。对于佛法的见解,必须是不做作,不思虑,没一丝一毫的强求,自然而然从自性中流露出来。”

【要从每日、每事中不断的练习,成为下意识、内化,不是知识层面的推导,急不来】

P130

所谓的佛性,所谓的大彻大悟,只不过是没有烦恼,没有妄念的本心。这心,就像这只茶杯,佛陀,皇帝用它吃茶,它决不因此而生起一念欢喜之心;虫鸟、猫狗用它喝水,它也不会因此而愤怒不满。金银宝石装满,它也不会贪爱;用它来盛尿,它也不会厌恶。像这样,本心不为万物所动,又不为万物所役使,反而役使万物,万物就像具备在我心中一样。如此才是大自由,才是真解脱。

P13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P137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P140

佛陀开悟:缘起性空

太妙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指引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有众生都蕴藏着心开得悟的智慧种子,可惜被无明所障,习气所困,业力所漂,生生世世流浪于生死长河之中。然而机缘成熟,一念觉悟,众生即得成佛

P141

禅者追求宇宙人生的真谛,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更应该去觉悟他人,共赴大道。

而禅者开悟之后心灵中所爆发的般若智慧,是人间任何知识都难以企及、是所有的聪明难以思议的。

P143

佛法是渡人的船,过渡之前不能执着于船,过渡之后,更不能为船所累,背着船上岸。所以佛法是帮助我们超越生死的河流、到达觉悟的彼岸的渡船。我们一定不要执着它,不能死死抱着它不放,要懂得及时脱离它、舍弃它。

在我迷惑的时候,是师傅度了我,现在弟子已经开悟,就该自己度自己了。

参禅修道,犹如吃饭喝水,任何人都不能相互替代。

P155

“师尊,我两手已经空空如也,还放下个什么呢?”,佛陀微微一笑:”我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树,你应该放下的,是心中的执着。也就是放下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

P157

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离开一切分别对立的妄想,心念不动不摇,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

P164

什么是无念呢?若是见一切法,心不贪,不染,是为无念。你用的时候,它便一切处,又不执着一切处,来去自由,无滞无碍。这就是自在解脱。若是识本心,悟到无念之法,一悟即到佛地,见诸佛境界,你,就是佛!

P167

通俗的说,心情凝聚是禅定,智慧显发教般若。像刚才,你在棋盘上把对方的棋看成了死敌,一心一意想吃掉对方,征服对方。这样一来,矛盾显现,对立产生,执着贪爱自己的子力,怨恨仇视对方的每一个棋子,你还能够照顾到大局,能有如同虚空的广大心量吗?

禅定是般若的源头,而般若是禅定的妙用。唯有心神凝聚当中,智慧的光芒才能显发。就像着满屋的灯光,灯芯上的灯光是光明的源头,光明确是油灯的功用,二者不可分割。

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通过禅定,般若才可显现】

P192

岩洞外边,老四躲在一块巨石后面,窥视着洞口,他看到慧能慢慢走到洞外,脸上露出了诡秘的微笑,他的身体绷成一张弓,准备当慧能吃下第一口肉,冲过去,好好戏弄、数落他一番,然而他失望了,慧能好不容易才走到盆前,看到饭盆里是一盆肉时,高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急急退回了洞中。

他背向洞口,坐了下来,然而,肉香依然飘来,扰的他心神不定,不时扭头去看那盆香气四溢充满诱惑的肉食

慧能平心静气,故意面对肉食而坐,以击打的定力观空,身体进入禅定中,渐渐地,他的神色呈现出一种安详和愉悦,脸色渐渐由苍白而红润,散发出一种神圣的光彩。

P194

“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尤其是四哥,无意之中成就了我”,猎人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人家揍他、捉弄他,他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感激人家,真实难以置信。

P197

人们常说:饿虎扑食,饿虎难挡。饿虎之所以凶残无比,是因为饥饿威胁着它的性命!慧能心中持着降魔神咒,在那两只老虎伤过人的山野里查看。他发现,这里的山民在开春之前放火烧荒时走了火,将方圆几公里的茅草都烧过了,附近的动物没了食物远走他方,老虎找不到食物,自然会攻击闯进来的人类。

【老虎伤人事件,放下我执,客观分析背后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发表回复